“現在,這位‘女士’將向我們展示一段敦煌飛天舞。”在第七屆進博會技術裝備展區,一個制作成為舞者模樣的機器人伴隨著西域風情的音樂,翩翩起舞,引得來往客商紛紛駐足觀看。
“女士”時而挽出花手,時而做出雙手捧月狀,“她”的舞蹈和著節拍,張弛有度。一舞終了,四周觀眾拍手叫好,一位好奇的參展商指著機器人問道:“除了跳舞,這個機器人還能做什么?”
一旁的工作人員用手指點了點自己腦袋,笑著回道:“只要想象力足夠,未來有一天,‘它’可能會無所不能。”
這個未來或許無所不能的機器人,正是近年來引發廣泛關注的人形機器人。作為集人工智能、高端制造、新材料等先進技術于一身的未來產業,人形機器人與近兩年火爆的AI大模型成為2024年最具熱度的科創應用。一位新能源汽車企業的品牌負責人對記者打趣道:“如果你的簡歷中附有人形機器人相關內容,今年你收到的獵頭電話甚至都是別人的兩倍。”
記者采訪的從業者也普遍認為,人形機器人有望成為繼計算機、智能手機、新能源汽車后的又一顛覆性產品,能深刻變革人類生產生活方式。
隨著產業的深入發展,人形機器人的應用場景必然多種多樣,但總的來看,可以歸為制造、商用和家庭三大方向。
時代到來了
“其實人形機器人不是一個新概念,甚至可以說,‘人形’就是人類對機器人最原始的想象。就像2004年威爾史密斯主演的電影《我,機器人》那樣,其中的人形機器人不就是如今我們努力探索的模樣嗎?”青島市人工智能產業協會秘書長姜代楠對記者說道。
據姜代楠介紹,早在1973年,世界上第一款全尺寸人形機器人WABOT-1就在日本誕生,全球科技界也由此開始了相關研究。但為何在如此長久的時間里,人形機器人都沒能在產業層面掀起太多波瀾?姜代楠只用了四個字回答:
不夠聰明。
“我們對人形機器人的期望值是不一樣的,人們對它的期望是能夠像人一樣,可以做事、可以交互,簡單來說,就是希望它聰明。過去受制于技術能力,人形機器人只停留在美好的夢想階段,但現在不同,時代允許人類再進一步。”姜代楠表示,近年來,隨著人工智能技術不斷突破,AI大模型加速成熟,人形機器人在運動靈活性、交互能力等方面得到了極大提高,進一步催生了市場對人形機器人的更大需求。“當人工智能作為靈魂和大腦變得越來越智能,它就越來越需要一個物理智能載體,軟硬件結合的人形機器人被看作是一個理想方向,自然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。”
作為入局人形機器人較早的企業,優必選科技對此持同樣的看法。優必選科技相關負責人表示,通用人工智能因ChatGPT的問世令人看到了曙光,而人形機器人則是通用人工智能技術的最佳載體,兩者融合后,有望大大提高人形機器人產品迭代速度和提升交互體驗,使人形機器人變得更加智能。
數據最能證明產業的發展潛力。據高工產業研究院(GGII)預測,2024年,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為10.17億美元(約為723.8億人民幣);到2030年,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150億美元(約為1068.3億人民幣),全球人形機器人銷量將從1.19萬臺增長至60.57萬臺。在這其中,2024年,中國的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預計21.58億元,到2030年將達到近380億元,銷量將從0.40萬臺左右增長至27.12萬臺。
按照這個預測趨勢來看,中國的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,很顯然將在全球市場占據主力位置。
“這也符合現實情況。當前,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正處于一個快速成長階段,國內已經涌現出優必選科技、宇樹科技、智元機器人等一批人形機器人初創公司。2024年7月,國內18款人形機器人集體亮相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會,在被人親切稱為‘十八金剛’的同時,也足以展現中國在該領域的競爭力。”姜代楠對此頗為自豪,在他看來,隨著國家對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重視和推動,以及國內企業對人形機器人技術的持續投入和研發,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必將呈現蓬勃發展的態勢。
“人形機器人是機器人‘皇冠上的明珠’,雖然還沒到摘取的時候,但入局的時機已經到了。除特斯拉在這個領域邁出一大步之外,中國企業也無疑是行業的先行者,我們是絕對看好人形機器人產業的未來。”優必選科技相關負責人說道。
隨著國家對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重視和推動,以及國內企業對人形機器人技術的持續投入和研發,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必將呈現蓬勃發展的態勢。
應用與挑戰
產業是否真正具有發展潛力,關鍵要看應用端。
談及應用方向,姜代楠告訴記者,人形機器人的應用場景主要在工業生產、醫療護理、服務領域和救援現場。
例如,服務型機器人被廣泛應用于酒店、餐廳等場所,為客人提供簡單交流、送餐、掃地等服務。特斯拉在10月11日“WE ROBOT”新品發布會上展示的人形機器人,便是代表性產品,其可以充當老師、照顧小孩、遛狗、修剪草坪、購物、幫人倒酒水飲料等等。
而醫療型人形機器人能夠協助醫生進行手術操作。這類機器人強調“精細化”,可以完成難度較大、技術要求較高的手術。
“人形機器人也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手段。”優必選科技相關負責人表示,人形機器人一方面可以投入工業生產端,彌補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勞動力不足;另一方面能提供醫療護理和商用服務,為“銀發人群”提供日常的生活照料。
“隨著產業的深入發展,人形機器人的應用場景必然多種多樣,但總的來看,可以歸為制造、商用和家庭三大方向。其中,智能制造將成為人形機器人首個大規模應用的領域,人形機器人將重新定義AI時代的工人,把人從重復性的勞動中解放出來;商用服務場景應當是人形機器人最快應用的市場,而家庭則是人形機器人最具潛力的應用市場。”該負責人說道。
應用場景,代表著產業的發展方向,但這個過程注定存在挑戰。
“其實我們看人形機器人的發展,真的就類似一部‘人類進化史’。人形機器人的很多技術演化自四足機器人,就像我們人類一樣,從四足走向直立,再想更進一步,需要的是腦部進化。人形機器人也面臨‘腦端’的挑戰。”海創匯品牌負責人黃井洋說道。
宇樹科技市場負責人對此有相同的看法,他表示:“如果單論生產制造,這是更接近機器人‘肢體’的問題。以如今中國的先進制造能力來看,生產一臺關節復雜、工藝精密的機器人并非難事。當初我們做了一臺試驗機,只從四足機器人組里調出三名工程師,就能游刃有余地完成。在我們看來,目前人形機器人最大的挑戰不在硬件,而在軟件。”
人形機器人在軟件端的開發可以理解為“大腦”與“小腦”的進化。
“大腦”即圍繞動態開放環境下的人形機器人感知與控制,突破感知、決策、控制一體化的端到端通用大模型、云邊端一體計算架構、多模態感知與環境建模等技術會是近年的技術焦點。但在這一領域,中國與歐美國家仍存在一定差距,彌補軟件技術上的短板,是人形機器人“大腦發育”的關鍵所在。
“小腦”則為了滿足人形機器人非結構化環境下全身協調魯棒(Robust)移動、靈巧操作及人機交互能力,是人形機器人進行精細化作業的核心。高保真系統建模與仿真、多體動力學建模與在線行為控制等技術,成為“小腦”突破的重要方向,其與“大腦”面臨的挑戰相似,需要加強自主研發,實現后來者居上。
“能源問題也是挑戰。人形機器人想要大規模進入市場,電池的續航是必須考慮的。它不像汽車有足夠的空間存放電池,這就要求我們在電池的續航和大小之間尋求突破。不過以中國目前領先全球的新能源汽車產業來看,能源問題我們持樂觀態度。”任職于中國頭部互聯網公司的工程師英豪(化名)說道。
當前,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正處于一個快速成長階段,國內已經涌現出優必選科技、宇樹科技、智元機器人等一批人形機器人初創公司。
青島的機遇
“人形機器人產業固然充滿想象力,但到底怎么發展好,這是一個因地制宜的話題。”黃井洋用“橘生淮南則為橘,生于淮北則為枳”來形容產業的發展。他認為,人形機器人和AI大模型類似,都是入局門檻較高的產業,技術、資本、生產制造,每一個環節都在考驗入局者的實力。
那么青島又該如何因地制宜地發展人形機器人產業?黃井洋和姜代楠有相似的看法,那就是依托產業基礎,發揮應用場景優勢。
“與北京、上海、深圳相比,青島的人形機器人產業集群規模是相對薄弱的。同時,因為城市缺乏行業領軍企業,雖然我們的高校和科研機構已經積極開展科研工作,但技術創新能力還是稍顯落后。因此,青島不能將自己強行定位于聚焦上游的技術研發高地,而是應該發揮固有的產業優勢,成為人形機器人市場應用的重要聚集地。”姜代楠告訴記者,青島制造業優勢明顯,擁有完善的基礎配套設施、較強的工業基礎以及多元化的工業門類,集聚了超過500家人工智能企業,這些都為人形機器人提供了豐富的應用場景。
目前,優必選科技、樂聚智家、鋼鐵俠等國內頭部企業均已在青島開展布局,相關產品已在工業制造、家庭服務、科研等場景開展應用驗證。
以優必選科技為例,2024年8月,該公司與一汽—大眾青島分公司正式簽署戰略合作協議,雙方共同探索人形機器人在汽車制造場景的深度應用,打造高度智能化和柔性化的生產線及汽車超級工廠。目前,優必選工業版人形機器人Walker S Lite已進入一汽—大眾青島分公司的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“實訓”,進行車輛質檢工作。在質檢過程中,該機器人可以與工廠自動化控制系統無縫集成對接,保證自身精準、高效地執行復雜任務。
智能制造將成為人形機器人首個大規模應用的領域,人形機器人將重新定義AI時代的工人,把人從重復性的勞動中解放出來。
值得關注的是,在2024年9月,青島市出臺了《青島市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行動計劃(2024—2027年)》,明確提出青島將以人形機器人整機和關鍵部組件產品研發為主線,以特定行業典型場景應用為特色;圍繞“大腦”關鍵技術、“小腦”關鍵技術、“肢體”關鍵技術等三類關鍵技術進行突破,在制造、民生服務等領域開展示范應用,進一步強調了青島在應用場景方面的優勢。
“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人形機器人產業,還有一項準備工作不得不提,那就是算力新基建。”英豪認為,人形機器人雖然站在人工智能的肩膀上,但將網絡通信、技術能力、周邊環境、極端情況等因素綜合考慮,很難保證機器人自己的“大腦運算”能時刻在線,這時候就需要借用機器人所處城市提供的“外腦”,也就是城市中的算力中心。
在算力方面,青島是有絕對底氣的。
自2021年起,青島市連續三年共安排2400萬元財政資金,鼓勵數據中心建設企業開展技術改造,提升算力算效和綠色節能水平。2023年2月,青島上線了山東首個大規模人工智能算力集群——人工智能計算中心,完成了“青島人工智能計算中心+青島海之心”的雙算力布局;同年4月,中國聯通(青島)智算中心啟用,成為山東省內首個達到國際最高標準的大數據中心;2024年2月,投資約6900萬元的青島自貿片區大數據算力中心建設項目正式開工……截至2023年上半年,青島已累計開通5G基站超3萬個,建成12個大中型數據中心、1個智能計算中心、35個邊緣數據中心。
“算力上的青島”,已是名副其實。
人形機器人,是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未來產業,它和眾多人工智能產業一樣,有提升城市發展上限的能力。青島,依托產業基礎,布局算力優勢,讓人形機器人在這里既能應用于當下,也能看到未來。
人形機器人在青島起舞,這是一件可以期待的事情。
青島財經日報/首頁新聞記者 尹為鑒
責任編輯:王海山
請輸入驗證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