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月10日,隨著最后一根錨鏈鎖緊固定,由海油工程青島場地建造的亞洲首艘圓筒型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“海葵一號”完成海上安裝,實現在珠江口盆地流花油田精準就位,標志著我國深水油氣田浮體設施系泊系統安裝能力實現新突破,為我國首個深水油田二次開發項目年內投產奠定基礎。
水下機器人回接錨鏈作業
“海葵一號”是集原油生產、存儲、外輸等功能于一體的高端海洋裝備,由近60萬個零部件組成,總重達3.7萬噸,高度接近30層樓,主甲板面積相當于13個標準籃球場,最大儲油量達6萬噸,每天能處理約5600噸原油。
“海葵一號”是國內首次對圓筒型海洋裝備進行海上回接,由于圓筒型結構重心高、受風面大,容易發生旋轉,海上安裝難度極大。中國海油深圳分公司流花油田開發項目副總經理王火平介紹說:“我們采用多點系泊方式進行安裝,12條錨腿分為3組,每組4條,從東北、東南、西北三個方向提供穩定的系泊力,能夠抵御百年一遇的超強臺風。”
“海葵一號”采用新型的圓筒結構設計,設計壽命30年,可連續在海上運行15年不回塢。相較于常規的船型,圓筒型結構具有用鋼量少、儲油效率高、抵御惡劣海況能力強等優點,可有效提高經濟適用性,降低油田開發與運營成本。
為確保“海葵一號”在波濤洶涌的大海安穩扎根,項目提前在海底安裝了12套由我國自主設計、建造的深水吸力錨,并通過12條由“錨鏈+中水浮筒+聚酯纜”構成的系泊錨腿進行連接,單根錨腿長2570米,破斷載荷達2300噸,相當于1500輛家用小汽車的重量。這套系泊系統就像安裝在海底的“拴馬樁”,將“海葵一號”牢牢固定在海面上。
“海葵一號”錨鏈回接作業現場
“海葵一號”錨腿全部錨鏈和4條聚酯纜為國產錨鏈和國產聚酯纜首次規模化應用,有效推動了我國深海錨泊系統設計、制造和安裝技術取得全方位突破。
“海葵一號”所在海域距深圳東南超240公里,水深約324米,風向多變、內波流頻發。此次施工區域位于兩艘拖輪夾角120°范圍內,作業空間狹小,海底視線不佳,對船舶定位和水下操作提出較大考驗。
“我們采用‘三船定位、一船回接’的方式,投入3000米級深水多功能工程船,應用水下和水面兩套定位系統,通過數字化三維模擬顯示水下系泊纜鏈構型,確保海上回接高效完成,作業效率和回接精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。”海油工程流花油田總包項目副總經理王輝介紹說。
據了解,在距“海葵一號”2.5公里處,亞洲第一深水導管架平臺“海基二號”也已于日前完成全部安裝作業,刷新海上原油生產平臺高度和重量兩項亞洲紀錄。“海基二號”總高度達428米,總重量超5萬噸,共設生產井24口,搭載了原油工藝和外輸系統、生產水處理系統及電力供應系統等300余套設備,可實現遠程水下井口控制、智能油氣開采、臺風生產模式等功能。
中國海油深圳分公司深水工程建設中心總經理劉華祥表示,“海葵一號”完成海上回接后,將陸續開展聯合調試等工作,投產后與“海基二號”平臺一起服役于我國第一個深水油田——流花油田,創新形成“深水導管架平臺+圓筒型FPSO”開發模式,為我國深水油氣田高效開發提供全新方案。
青島財經日報/首頁新聞記者 初志偉
責任編輯:林紅
請輸入驗證碼